三天应付完一门课程,带给你的就是三天付出的回报,一个学期是一个学期的回报,世界是公平的。
大学曾经仔细思考了两个经典问题:
来大学做什么?
毕业做什么样的人?
当然不是“混”,以及“混混”。大部分人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想了也是白想。
可是我还真的正儿八经花了很长时间去想,白天想,晚上想,想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走路恍惚。最后得出结论:
我要学习,我要热爱学习,学习才能使我快乐!
在讲我对知识体系的划分之前,先顺便提几个我认为有趣的小话题。
1
鸡汤与干货
鸡汤与干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关于人的“知识”,后者是关于物的知识。
以人为对象的鸡汤往往充满主观性,比如要努力,要自律,要忠于伴侣,要花时间去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以物为对象的经验抽象则相对要好很多,且少了很多主观性,依样画葫芦即可。
例如一道番茄炒蛋
干货:原料需要什么,火候需要多久,油盐酱醋糖各放多少,什么时候起锅。
鸡汤:通篇说如何成为一个可以把番茄炒蛋做到极致的大师,就是不说方法
干货和鸡汤,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不需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就好像说追女生需不需要真诚,需要;需不需要方法策略,也需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
演绎与归纳
前者从最常见最基本的事实出发,逐层推导,得出结论。后者从事物的比较当中分析,得出结论。
尽管很多时候两者相辅相成,但是人们更习惯采用归纳思维,而非演绎。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快速了解问题的本源,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
来设想一个很常见的情景 找工作 互联网行业举例
归纳思维:看看这行的一些公司的状况,薪资待遇,有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然后再对比一下自己,就简单地开始做结论了
演绎思维:比如说互联网行业,这个行业是如何运作的,从最基础的企业的技术端最终落实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各家公司比如阿里为什么拼命做公关,马云都要亲自拍电影来提高关注度,而腾讯不需要如此大张旗鼓。背后是因为商业模式不同,支付宝本质是一个资金流动软件,使用者越多,流量越大才越强,几乎没有社交性;而微信天然就是相当普及的社交软件了,使用者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可以非常轻易地推广自己的游戏,推广微信支付。再具体到公司各部门,每个职能部门分工不同,需要的人才所长也不尽相同。发展前景也不同,深入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再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决定。
3
批判性思维/事实和观点
学会独立思考是每个人思维的前提,最重要的就是分清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
不少人会把这两者混淆起来,最后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观点的跑马场。更有甚者,不加思考自己便采取不符合自身情况的行动。
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1他是个好人
2他是个渣男
3他是XX级XX院XX专业的
事实是,只有3才是事实,其他都是观点
要形成批判思维的重要一步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思维框架,或者叫知识体系。
大家在日常可能经常会碰到突然找不到一个东西,往往是因为东西太多太乱,感觉想在脑子里调动一个知识,但是就是感觉想不起来,也是因为脑子知识比较混乱
试想,你的脑子里能像一个图书馆,分门别类的存储各种各样的知识,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如此便非常方便。
各种各样的知识需要将其连成知识网,没有形成网状的碎片化知识,调用起来是困难的。
这也说明,思维系统的养成,知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需要刻意训练的过程,它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没有任何的能力能在轻松中得到提高。
精力分配
我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按照需要的时间和集中精力的程度分为四个象限来看,可以参考下图:
第一象限:我称之为专业性硬知识。
它既包括了每个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里的专业课程相关的知识,比如一门编程语言,比如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比如电路原理及设计等等。
也包括了需要通过集中一段时间阅读和反思才能获得的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逻辑,包括哲学/文学/逻辑/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方法论。
第二象限:我称之为应试性知识。
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你在短时间内突击获得的知识,比如平常不学习通过期末考试周刷夜应付考试获得的知识。也包括为了考取各类证书突击准备获得的知识。任何如潮水般得到的东西,只会更快的褪去。
第三象限:碎片化知识。
消遣娱乐当中获取到的信息,如刷微博和朋友圈获得的零碎信息和心灵鸡汤。
第四象限:经验性软知识。
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包括部分的领导力等等。
这样划分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是让你明白你在各个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哪一类,而且各类知识带给你何种程度的影响。
毫无疑问,我认为在大学阶段,最应该重点关注的是第一象限的硬知识,因为一旦大学毕业,就再难有机会让你在几年之内集中精力去习得这些知识。
然而很多同学却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知识获取上。
当今的大学生们一进大学就开始筹备就业,刷实习经历,各种社交活动场合刷脸熟抱大腿,社团里刷头衔,但最应该刷的「专业知识」却被最大程度地忽略了。
大学生们通过几个晚上通宵复习,应付考试,一些聪明的学生可能据此还会获得不错的分数,也因此常常成为炫耀的资本:你看,我复习一天就能通过。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刷夜突击应付考试得来的知识,有多少能融入骨髓,成为你终身受用的东西呢?恐怕少之又少。
突击性的知识并不能带给你长远的获益,最终决定你的知识深度和基础思维框架的是第一象限的硬知识。而第四象限的软知识,很多时候属于在工作/人际场景当中自然习得的。
对于尚未毕业的同学,我非常强调第一象限知识的获取。特别反对读书无用论,特别反对靠刷夜突击应付考试,特别反对鼠目寸光看待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太主张花过多的时间去锻炼所谓的“管理才能”。
真正的软实力,是建立在绝对实力的基础上的。而绝对实力,又大部分建立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让人信服的行动结果之上的。
对「硬知识」的忽略,很多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才会倍感唏嘘和遗憾。
THE END | 求学问
作者:凤宇童
编辑:黄紫艳
aiting For You
欢迎投稿
稿件可投至求学问邮箱:hnsfxyxsc2016@163.com
或者联系小编微信号:niansa13579(求学问)